-
广西河池重大项目投资完成半年目标 招商引资激活发展动能
广西河池以重大项目建设为重要抓手,通过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创新推进机制,2021年上半年完成投资270亿元,占年度任务的58.82%,提前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创新推进机制凝聚建设合力 广西河池将重大项目按领域分类推进,建立12个工作专班,由市领导担任组长牵头负责,形成高位推动、统筹协调的工作格局。通过举办全市性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营造比学赶超的建设氛围,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同时,加强在建重大项目复工返岗指导服务,梳理建立急需协调解决的问题清单,精准破解项目推进中的难点堵点,确保项目按计划全速推进。 (二)聚焦产业升级打造发展引擎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广西河池注重发挥规模聚集效应,吸引资金投入带动产业升级。中国—东盟(巴马)大数据云计算基地项目(一期)作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约70亿元,占地180亩,旨在打造广西数字经济名片。该项目通过建设数据机房、运维中心等主体工程,推动区内数字产业迭代升级。2021年以来,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已完成部分投资,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强化储备谋划夯实发展基础 广西河池狠抓项目谋划储备,明确2021年全市谋划1000个投资500万元以上、对固定资产投资有贡献的项目,形成"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良性循环。2021年,该市第一、二、三批列入自治区级和市级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达498个,总投资414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59亿元。充足的项目储备为持续稳定投资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优化服务保障提升建设效能 为确保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广西河池强化要素保障,在土地、资金、用工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通过建立健全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对重大项目实行全程帮办代办,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项目快速推进创造良好环境。 (五)突出重点领域带动全面发展 广西河池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突出重点领域,以点带面推动全面发展。除数字经济领域外,还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领域布局重大项目,形成多领域协同推进的良好态势。这些项目的加快建设,不仅拉动了当期投资增长,更优化了产业结构,改善了发展条件,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坚持质量优先确保建设成效 在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的同时,广西河池始终坚持质量优先原则,严格落实项目建设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确保项目建设质量。通过建立健全项目质量终身责任制,强化全过程质量控制,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实现速度与质量的有机统一,切实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广西河池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进,重大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2025-07-19
-
【广西招商】广西金嗓子新基地打造健康产业园推动转型升级
广西金嗓子集团依托招商引资平台,在柳州市洛维工业园启动了新生产基地项目,旨在建设金嗓子健康产业园。该项目通过分期建设,提升核心产品产能,向生物医药等大健康领域转型,优化产业格局,同时带动地方就业和经济增长,为集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整体规划兼顾智能制造与研发创新,强化企业整体竞争力。 一、新基地位于柳州市洛维工业园内,占地超过120亩,设计为分期开发的一体化产业园区。据官方信息显示,整个基地分为两期工程,致力于构建现代化生产运营体系。一期主要覆盖研发中心、全自动化生产线厂房、仓储设施及行政办公大楼,采用国际先进设备提升效率;二期位于南侧,用地已获审批完成,未来将引入高端科技资源与智能管理技术。这种布局确保集团产能有序扩张,同时为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基础支撑。项目实施符合柳州市工业升级战略,推动区域产业集聚与协同发展。 二、二期工程重点部署高科技研发团队,融合智能制造和智慧销售技术,推动大健康产品创新。根据公开资料,该环节包括建立智能化实验中心、数字化生产流程及智慧销售网络,计划开发多元化健康类产品。这不仅优化集团经济结构,还强化产品质量与核心竞争力。例如,新基地通过升级制造平台,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确保向大健康产业的深度转型顺利实施。整体规划突出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突破,减少传统依赖,实现企业价值链优化,呼应广西壮族自治区对健康产业的政策引导。 三、新基地整合药品研发与生产能力,形成现代化企业平台。一期工程的核心元素包括自动化生产线和研发中心,大幅提升制造水准;二期规划引入智能装备,建立创新生态系统。集团策略侧重淘汰低端产能,全面转向高科技产品,预计提升整体产能并增强市场响应力。这种架构不仅强化制造质量,还通过智慧化手段降低运营成本,确保企业发展根基稳固。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了产业园区对人才和资本的吸附效应,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四、新基地建设推动招商引资成果显著。一方面,基地启用加速集团产能搬迁工作有序开展;另一方面,它辐射带动地方生物医药产业,促进区域健康经济布局。柳州市通过该项目吸引相关企业入驻,优化本地产业生态。此外,二期工程的高科技导向将衍生创新集群,提升地方就业率和研发竞争力,实现企业与城市经济共同发展。未来愿景包括打造全国知名健康产业园地标,强化品牌影响力,巩固产业领先地位。
2025-07-19
-
【广西招商】全国首个“数字沼气”落地广西 能源管理迈入数字化时代
广西农村能源领域近日迎来创新突破,全国首个“数字沼气”平台在贵港市平南县正式启用,标志着广西沼气使用与管护进入数字化管理新阶段。该平台通过整合农村能源项目数据,实现沼气池全生命周期动态监测,为优化管理、招商引资和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广西农村能源建设历经多年探索,逐步构建起多元化发展格局。自2015年起,当地以“美丽广西”乡村建设为契机,率先开展农村有机垃圾沼气化处理试点,通过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推动沼气产业从分散式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型。“十三五”期间,广西持续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各地建设农村有机垃圾沼气化处理示范项目,因地制宜推广户用处理池与沼肥综合利用技术,农村沼气覆盖面与利用效率显著提升,户用沼气入户率位居全国前列,中小型沼气工程数量实现稳步增长。 (二)“数字沼气”平台的研发与应用是广西农村能源管理的重大创新。该平台历经一年多技术攻关与半年多试点测试,整合了沼气池建设、运维、使用等全流程数据,能源管理部门通过手机App即可实时掌握各地沼气池运行状态。平台具备隐患预警、档案管理、数据分析等功能,能够精准识别安全风险并及时处置,同时建立起覆盖全区的沼气池信息档案,为项目规划与资源调配提供数据支撑。作为全国首个实现沼气数字化安全管理的省级平台,其应用将推动广西农村能源管理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精准化转变。 (三)数字化管理模式为广西沼气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通过“数字沼气”平台,不仅能够提升沼气池管护效率、降低安全隐患,还将为后续沼气利用补贴、碳减排计量等工作奠定基础。平台可精确统计沼气(甲烷)产生与利用数据,为广西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量化依据。此外,数字化管理体系的完善有助于优化农村能源营商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沼气项目建设与运营,促进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延伸,助力乡村振兴与绿色低碳发展。 (四)广西“数字沼气”的成功实践为全国农村能源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经验。平台建设过程中,当地能源部门结合行动学习方法,组织技术人员与基层管理者开展联合攻关,形成了一套符合农村实际、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下一步,广西将持续优化平台功能,拓展数据应用场景,推动沼气产业与智慧农业、生态旅游等领域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沼气在农村能源供给、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综合效益。
2025-07-19
-
【广西招商】广西融水:生态资源赋能特色产业 民族旅游林下经济促振兴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依托独特生态资源与民族文化优势,聚焦特色民族旅游、林下经济、特色养殖业三大产业,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等举措,构建多元增收体系,带动群众稳定脱贫,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特色民族旅游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深挖苗族文化内涵,将生态山水与民俗风情深度融合,打造差异化旅游产品。2021年,整合元宝山、贝江等自然景观与苗寨人文资源,推出“风情苗乡”精品旅游线路,串联多个传统村落,开发芦笙踩堂、银饰锻造、长桌宴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推动乡村旅游从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2023年,通过举办苗族坡会、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吸引周边及外地游客,带动沿线村寨发展民宿、农家乐50余家,群众通过销售手工艺品、农特产品实现增收,部分村寨旅游相关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超过三成。 二、林下经济开辟绿色增收路径。立足林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探索“林业+产业”融合模式,发展高效林下经济。2022年,推广“林+菌”“林+药”“林+蜂”等立体种养模式,在多个乡镇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由合作社统一提供菌种、种苗和技术指导,组织群众参与灵芝、钩藤、草果等中药材种植及中华蜂养殖。2023年,全县林下经济种植面积扩大,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下商超销售,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带动数千户群众参与,户均年增收实现提升,林下经济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三、特色养殖业筑牢群众增收根基。依托苗族传统养殖习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培育黑香猪、禾花鱼等特色养殖产业。2021年,引进黑香猪优良品种,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推行“合作社+农户”模式,为养殖户提供种苗、防疫技术和保价回收服务,降低养殖风险。同时,利用稻田资源推广禾花鱼生态养殖,2022年扩大养殖面积至数万亩,通过举办禾花鱼捕捞节等活动提升产品知名度。2023年,特色养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黑香猪出栏量增长,禾花鱼产量提升,部分加工企业入驻开发腊肉、鱼干等产品,产品附加值提高,带动养殖户稳定增收。 四、政策支持与招商引资强化产业保障。为推动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加强政策引导和招商引资力度。2022年,出台特色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对发展旅游、林下经济、养殖业的企业和群众给予资金补贴、用地保障和信贷支持,降低产业发展成本。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农产品加工、旅游开发等企业落户,建设产业园区,推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解决产品销路问题。同时,开展产业技能培训,2023年组织养殖技术、旅游服务、电商运营等培训多场次,覆盖群众数千人次,提升群众产业参与能力,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025-07-19
-
【广西招商】广西财政助力工业园区基建升级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拨付6.35亿元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重点支持107个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涵盖路网、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关键领域。此举旨在强化工业发展平台功能,优化招商引资环境,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资金分配聚焦四大核心领域 本次财政资金重点投向工业园区四大类基础设施项目。路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获得42.73亿元年度投资,覆盖71个项目,将显著改善园区交通物流条件;30个给排水及污水处理项目获得8.28亿元年度投资,重点解决环保设施短板问题;5个电网改造项目聚焦能源保障,安排1.9亿元年度资金;另安排专项经费支持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布局充分考虑各地产业特色,如北部湾经济区侧重港口关联产业配套,桂西地区强化资源深加工园区设施建设。 二、政策导向体现多重战略考量 财政支持工业园区基建具有多维政策效应。在产业层面,通过提升园区硬件水平增强产业集聚能力,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创造更优条件;在区域发展层面,重点倾斜县域特色产业园区,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严格规定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标准,要求所有项目必须符合生态保护红线要求。自治区财政厅明确要求,各市县必须建立项目台账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使用与规划目标保持一致。 三、监管机制保障资金使用效能 为确保财政资金发挥应有效益,自治区建立三级监管体系。在省级层面,财政厅联合工业和信息化厅组建专项督导组,建立月度调度机制;在市县层面,要求实施全流程预算绩效管理,重点监控项目开工率、资金支付率等核心指标;在园区层面,推行项目建设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对进度滞后项目实行预警机制,累计三次预警将启动资金调整程序。历史数据显示,广西2021年实施的类似园区基建项目,资金支付进度较往年平均提升23个百分点。 四、基建升级带动产业发展实效 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改善已产生显著经济效益。以钦州石化产业园为例,完成管网改造后成功引进3个超百亿元项目;河池有色金属园区电网升级后,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提升18%。据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统计,近三年广西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资每增加1亿元,可带动园区工业总产值增长2.7亿元。当前实施的这批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可为园区新增标准厂房面积超300万平方米,直接提升产业承接能力。 五、长效机制助推可持续发展 广西将建立园区基建动态维护机制,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设施运维。同步推进"基建+服务"综合改革,要求所有获得资金支持的园区必须配套建设企业服务中心。未来三年还将实施智慧园区建设工程,推动5G网络、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基础设施深度融合。这些措施将形成"建设-运营-升级"的良性循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2025-07-19
-
广西财政亿元资金赋能自贸区建设 聚焦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通过预算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强化招商引资实效与跨境产业链构建。该资金将用于推进中国—东盟经贸中心等重大项目,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制度创新成果转化,为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资金分配体现重点领域倾斜 专项资金按照自治区本级与片区所在市县5.1:4.9的比例分配,突出对核心任务的保障。自治区本级资金侧重跨区域协调和重大平台建设,市县配套资金重点用于属地化项目落地。这种分级管理模式既强化顶层设计,又激发地方实施能动性。 二、支持方向紧扣国家战略定位 资金使用严格对标《促进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聚焦四大领域:一是加速中国—东盟特色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等跨境合作载体建设;二是培育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三是开展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压力测试;四是构建数字化政务服务体系。每个方向均设置可量化的绩效指标。 三、制度创新与产业培育双轮驱动 在改革层面,重点复制推广全国自贸试验区278项制度创新成果,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产业方面着力打造跨境产业链关键节点,培育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面向东盟的制造业集群,同步发展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新业态。 四、监管机制保障资金使用效益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建立全流程绩效管理体系,要求项目实施单位按月报送进度,按季开展动态评估。通过建立"资金-项目-产出"挂钩机制,确保财政投入精准转化为实际发展成效,杜绝资金沉淀或低效使用。 此次财政支持将显著提升广西自贸试验区在RCEP框架下的枢纽功能,通过制度型开放推动边境地区由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型升级。各片区已启动项目储备库建设,后续将根据实施效果动态优化资金配置方案。
2025-07-19
-
【广西招商】广西出台40条措施打造西部开放新高地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实施方案,围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出台7方面40条具体措施,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该方案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着力构建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为壮美广西建设注入新动能。 一、强弱项补短板夯实发展基础 实施方案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首要任务,重点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关键领域项目。在交通方面,加快完善出省出海出边大通道,构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立体交通网络。能源领域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完善电网设施,提升能源保障能力。同时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网络覆盖和工业互联网应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二、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方案明确以新发展理念指导产业布局,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在农业领域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服务业方面着力提升现代物流、大健康等产业水平,形成多元支撑的产业体系。 三、构建"南向北海东融西合"开放格局 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深化与东盟国家合作,推动中国-东盟博览会升级发展。加快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规则体系。完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同时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四、生态优先建设美丽广西 方案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漓江、西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绿水青山成为广西的亮丽名片。 五、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自由流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同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项目融资渠道。 六、民生为本促进社会和谐 方案着力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民族地区发展,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七、强化保障确保落地见效 从考核评价、财政支持、金融扶持等方面建立保障机制。完善差异化考核体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建立健全督导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该实施方案立足广西实际,明确了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通过系统性部署和精准施策,将有力推动广西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实现新突破,为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25-07-19
-
【兴业县招商】兴业县打造钙基新材料产业高地 争当区域发展排头兵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兴业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重大项目84个,总投资近490亿元,全力建设钙基新材料产业示范区。作为"广西氧化钙之乡",兴业县已形成年产值50亿元的碳酸钙产业集群,被列为自治区级中高端碳酸钙产业集聚区。当前正加快实施产业升级工程,目标建成300亿元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助推玉林市"四强两区一美"战略实施。 一、产业基础与区位优势 兴业县探明氧化钙资源储量超10亿吨,石灰石氧化钙含量达54.8%,资源禀赋位居广西前列。依托玉林市新材料生态产业园平台,已建成柳钢钙业年产200万吨氧化钙、时泰纳米年产10万吨纳米碳酸钙等标杆项目。园区距铁山港东岸码头仅70公里,通过玉铁高速、黎湛铁路实现多式联运,形成"资源+港口+市场"的产业闭环。 二、产业集群发展成效 在自治区《碳酸钙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导下,兴业县累计引进碳酸钙产业链企业29家,涵盖矿山开采、精深加工、环保建材等环节。红狮水泥年产2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金怡年产30万吨腻子粉等项目建成投产,实现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全链条覆盖。园区配套建设固废处理中心,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5%,获评自治区级绿色矿山示范区。 三、基础设施建设升级 投入18.6亿元完善园区道路、管网、污水处理等设施,建成标准化厂房35万平方米。新建220千伏变电站和日处理2万吨的工业污水处理厂,启动铁路专用线前期工作。设立自治区级碳酸钙产品质量检验中心,为企业提供研发检测服务。通过"园区事园区办"改革,实现项目审批时限压缩75%。 四、未来发展规划路径 按照《玉林市"四强两区一美"实施方案》,兴业县将重点发展纳米钙、食品钙、医用钙等高端产品。规划建设钙基新材料与循环经济产业园,推动柳钢钙业二期、环保型墙体材料等项目落地。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作,建设钙基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力争五年内培育3-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打造全国重要的碳酸钙深加工基地。
2025-07-19
-
【广西招商】广西融资担保体系扩容提质 助推区域经济活力增强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持续拓宽,有效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三农"领域发展,助力招商引资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兴产,进一步释放市场动能。体系完善推进融资便利化,为实体注入新血液。 一、覆盖范围持续扩大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在保规模稳步提升,截至年中,服务对象大幅增长,惠及大量中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融资弱势群体获得资金保障持续改善,缓解长期困扰的融资难题。体系通过深化合作机制,扩大服务边界,使更多实体受益。 二、业务结构优化与产品创新 体系推动业务结构动态调整,产品设计更贴合市场实际需求。创新担保工具如专项信贷支持,强化支小支农方向,提升资金投放精准度。银担合作模式持续深化,"总对总"策略整合资源,构建长效联动机制,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基层。 三、体系完善与经验交流 在主题座谈会上,广西融资再担保有限公司和区域性担保机构代表深入研讨建设路径,聚焦体系健全与案例分享。各单位围绕长效机制共建,共享实践经验,推动服务标准化和高效化。跨区域协作强化,加速政策落地实施。 四、党建引领事业发展 广西融资再担保有限公司联合地方小微企业担保机构党支部签订共建协议,建立互帮互助机制。党建融入业务运营,强化党组织引领作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保障政策执行凝聚合力。特色党建带动服务创新,为融资担保注入政治优势。 五、未来发展路径 体系将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提升党建赋能实效;进一步聚焦支小支农主业,用好政府性融资担保政策工具。通过优化长效机制,增强市场信心,更大力度服务融资弱势群体,驱动实体经济可持续增长。前瞻规划确保政策红利惠及长远。
2025-07-19
-
【广西招商】广西深化泛珠区域政务服务合作 跨省通办助力高质量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过签署泛珠内地九省(区)政务服务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为招商引资和营商环境优化提供重要支撑。此次合作聚焦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办理,有效解决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难题,标志着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迈入新阶段。 一、协议签署背景与战略意义 泛珠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深化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是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联合福建、江西等八省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以"用户通、系统通、数据通、证照通、业务通"为目标,着力打破行政壁垒和数据孤岛。这种制度性创新不仅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更通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区域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创造有利条件。 二、重点合作内容与实施路径 协议明确从三个层面推进合作:一是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统一事项名称、办理流程和材料清单;二是构建协同办理机制,通过线上专区与线下专窗结合实现异地受理;三是强化数据共享支撑,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电子证照互认。广西壮族自治区已先行先试,全区14个设区市与12省区40个市建立点对点合作机制,形成可复制的区域协作经验。 三、阶段性成果与民生实效 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已设立369个跨省通办专窗,配备专业化服务队伍,实现与外省双向通办事项超7500项。在民生领域,涵盖医保社保、企业登记、公积金等高频事项的办理时限平均压缩60%,特别是异地就医备案、养老保险转移等业务实现"零跑动"。这种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模式,切实解决了跨省务工人员、异地养老群体等特殊人群的办事痛点。 四、未来发展规划与区域影响 下一步,广西壮族自治区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扩大通办事项范围至市场监管、税务等专业领域;探索"跨省通办+招商引资"联动机制,为跨区域投资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构建泛珠三角区域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这些举措将显著提升区域政务协同能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为全国跨省通办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2025-07-19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